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屈指算来,我参加工作已28年有余,虽然现在离开了职教岗位,但我深深地记着在17年职教岗位上孜孜不倦奋斗的点点滴滴,记着我与同事们冒着酷暑深入农村,走家串户招生的每一个瞬间,记着每一次阳光工程培训结束时,农民工兄弟流露出的感激之情……那些情景仍历历在目,令我终身难忘! 一、我与《职业技术教育》意外结缘 结识《职业技术教育》是缘于1994年我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思考学校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多了,平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也相对增多,为了能发表论文,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查找相关期刊的投稿方式,我渐渐认识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杂志。而事实上,当我把写成的论文投向这些杂志的编辑部后,几乎都是石沉大海。毕竟他们是全国核心中心期刊,看好的人,想在上面发表论文的人太多,其中不乏大量的专家学者,像我这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想发表文章又谈何容易。7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收到《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给我寄来的一本杂志,这里面有我发表的一篇论文。是2001年第16期第22卷上一篇题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原因浅析》的论文,这成为我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知相识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此后的几年间,我不断地向《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投稿,直到2006年我变换工作岗位,累计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篇。 回想当时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杂志时,首先是感到意外,然后是惊喜,因为即使到现在,我每次写的统战论文、征文、社情民意等,都是抱着完成任务而试试看的心态,对于是否能够被录用,没有太大的把握。而那次没想到可以非常顺利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论文。从此,《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准时编辑出版”、“不收版面费”“编辑出版格式规范”。特别是刊载了大量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是集中学习、了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好平台。 直到今天,我仍觉得我和《职业技术教育》非常有缘,特别感谢《职业技术教育》这位良师益友伴随我在职教科研道路上的成长,是《职业技术教育》提升了我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信心,反过来也使我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使我在职教事业上快速成长起来。 二、我让家长和学生信任职业教育 1994年,为了解决先生和我的两地分居,我告别了从事7年的普通教育,走上了职业教育的岗位。那时候,由于我所在的平定县交通机械职业学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主办、教育主管、各方支持”的办学体制,又是刚建校,只有从其他学校抽调回连我在内的4个教师,矬子里面拔将军,我这个重点普通高中从事过年级组长、班主任等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矬子,就临时挑起了学校负责人这个重担,这一干就是十二年。 那几年,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可是在我们这种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职业教育受到了歧视,大多数家长对普通高中情有独钟,这对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是不小的挑战。 要想让家长和孩子信任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就要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入手,重点宣传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其设想。 记得2003年招生宣传时,我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叫郭小雪的学生没有达到平定一中的分数线,可她想报平定一中的扩招名额。家长与平定一中的教师沟通后,觉得孩子上一中考上本科的几率很小,犹豫不决。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我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了她家,诚恳的谈自己的看法,这个孩子如果到职高就读,基础较好,有很多表现的机会,能更好的增强自信心,可在一中就属“差生”,很多活动可能都没有机会参加。俗话说,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然后,我又与孩子像朋友般聊天,问她是希望生活在自信里,还是生活在成绩倒数、什么活动都没有机会参加、学业跟不上的自卑中。我没有急于让孩子做选择,一星期后,孩子愉快的在我校报了名。开学后,由于她语文基础好,我推荐她当班里的语文科代表,于是她在抓专业学习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画画、给校园广播站写稿件,并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校园集体活动。校园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激发了她活泼的天性,找回了从前的自信。在职高的三年里,郭小雪用心学习各类知识,用笔记录着校园生活。最终对口升学考试,顺利升入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的妈妈带着她到我家里道谢,她的父亲也发来了感谢的短信,他们感觉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懂事,庆幸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三、我让“阳光工程”培训惠及千家万户 2006年,我回到平定职高后,专门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为了加大对“阳光工程”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我带领科室人员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万余份,开设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冶炼、服装加工等20多个培训专业,先后共举办转移培训70多期,140个班,培训学员6400多人,转移就业6100余人,转移率达到了95%以上。为超市、饭店、服装厂、玩具公司、山西汇能煤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实施新职工岗前“阳光工程”培训,对提高学员水平、技术技能、提高服务质量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拓宽了非农领域就业培训的新途径,营造了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氛围。 我记忆最深的是2009年初,在接到省农业厅下达给我校150名厨师的培训任务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校级领导会议和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经过认真调研,广泛了解,在县教育局耿晋林副局长、王瑞明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中学和寄宿制小学的厨师进行了摸底,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54名厨师,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建档立册。 随后,我根据教学难度、教学内容、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和不同,从授课时间、教学要求、技能标准、培训目标等方面入手,严格按照《阳光工程培训教师管理制度》和《阳光工程培训上课制度》,制定了详细的厨师培训计划,做了培训教师上墙、制度上墙等版面,布置了专门的办公室和教室,还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全体学员配备了教材、作业本、实习器材等学习用具,购买了统一服装,尽量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 在教学中,我采取本校教师和聘请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灵活教学,取得实效。我聘请农业局的领导为学员讲解阳光工程的政策法规,对培训提出具体目标和培训要求;聘请食品监督中心的祁科长为学员讲授包括食品安全方面的行业要求以及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辨别等,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并有很强的实用性,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从天津餐旅学院聘请了高级厨师和雕刻师,到校为学员讲解营养搭配和现场演示烹饪操作技巧、食品雕刻技法,其精湛的见解让学员们耳目一新,他们具体指导和示范的几种家常菜,色香味俱佳,使学员们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走出感性误区,大开了眼界。 在培训结束时,所有学员都拿到了“阳光工程”培训合格证,24名学员取得了阳泉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厨师培训初级技能证书”,圆满地完成了农民工转移培训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就像学员王二旦所说:我在村里做了几十年的饭菜,人人都夸,自己也经常拜师学艺,可没想到在颜色搭配、营养平衡上还有这么多讲究,使我受益匪浅,阳光工程培训就是好,既不收钱,又能学到知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阳光工程好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