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 的 民 盟 情 结 |
|
添加日期:2011-5-28 16:07:00 访问次数:2392次 |
 |
盟市委副主委 檀中世 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人,记事伊始是不会知道中国民主同盟是什么的,但一定知道有个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一上小学课本上就告诉了我们。从1957年夏季后掀动的一波波“运动”洪流将民盟等民主党派淹没在了无名中。尽管我是一个喜欢阅读历史书籍的人,在整个青少年时期还是没有察觉到有关这些党派的信息。 等到知道有个民盟的时候,时光已经过去了30多年。此时历史进入了拨乱反正的岁月,民盟等民主党派的名号开始“露出水面”,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使民盟真正进入我的视野并开始进入我的政治生活的,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确切些说应当是1987年。 在阳泉一中,有着数位50年代便加入民盟组织的教师,他们在学校师生中有着很好的声誉。比如张勇、刘取滨和张守中等老师。其中因为工作关系,与刘取滨老师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逐渐对民盟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些盟员中的杰出人物,引起了我的关注,尤其是科学界和学术界的大师深深吸引了我。1988年12月,经刘取滨老师介绍,我加入了民盟。 由于参与了民盟组织的一些活动,我的人际交往范围冲破了校园,开始变得大了起来,生活也较前充实了许多。比如一次组织去盂县乌玉进行的考察活动,留给我的印象就十分深刻。这是加入民盟后带给我的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把我推到参政议政的前台。1993年,我以教育界民主党派身份,被推选为城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随后又连任到十二届;1997年,我又以教育界代表身份成为第九届市政协委员中的一员,随后又以民盟代表身份进入了第十届市政协委员行列。十年区人大代表和十年市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经历,磨练了一种责任,期间撰写过多少议案和提案,我已记不大清,三次政协联组发言却是没有遗忘的:第一次的题目是“用好现有人才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前提”;第二次正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我借用政协这个舞台,呼吁“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则是关于重视和规范行业协会方面的话题。 第三个变化是不经意中我被推上了民盟领导岗位,当上了民盟阳泉市委的副主委。所以说不经意,是因为加入民盟并没有要当什么“官儿”的意思,只不过是出于扩大与人和社会的交往圈儿,生活变得多样化点儿,至于什么参政议政,也是后来情势所至而已。但是既然当了这个“官儿”,就得操这份心,对周围事物就多了一份心,注意了观察,多了一些思考。如此,参加市委、市政府的一些政治协商会议时,便不至于只是“捧场”,而是能够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或意见,因为你的意见代表的是一个党派,而不是个人。 中国民主同盟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党派,从张澜先生到史良、费孝通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些先贤为民盟缔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成为民盟的一员后,我便十分注意从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格中吸收“营养”。我牢记费老对民盟职责的定位:“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将此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努力做到留心(周围人群关心什么、想什么、有什么难处)、用心(考察、思考想办法)、上心(把所见、所想写出来);我十分欣赏费老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看到徐光宪、侯祥麟、历以宁等先生获得国家科学大奖时,我为民盟有这样的盟员而骄傲。作为一个普通盟员,尽管自己没有能够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也一直在努力践行着“关注大事,乐为小事,多做好事,办好实事”的人生价值取向。从所在单位离岗后,我仍关注着教育,为阳泉市的教育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接受市教育局委托组建了“阳泉市普通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组”,经过近三年的指导工作,圆满地实现了预期目标;组织实施“阳泉市名师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一些工作。 每当与盟员同志们聚在一起时,总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回顾加入民盟后在我身上发生的三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感觉到是加重了一些责任,每一次变化都把我和民盟联系得更紧,每一次变化都在加深着我与民盟的情结。
|
上一条:
党旗颂(二首)
下一条:
重温民盟七十年光荣历史做一名不负时代的知识分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