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试谈统一战线的渊源和历史启迪 |
|
添加日期:2011-5-28 15:41:01 访问次数:5065次 |
 |
民盟市委副主委 檀中世 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形成,有着民族的历史传承,更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新时期确立的三条统一战线,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探讨历史上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与破裂的原因,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统一战线破裂的因素分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抵抗强势对手,处于竞争劣势的方面,惮于被吞没的命运,采取联合抗衡手段的事例屡见不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以及三国前期孙刘结盟抗曹的史例。 公元前334年,秦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齐、楚、燕、赵、韩、魏六国提心吊胆,日夜处于惶恐之中。此时,善长游说的鬼谷弟子苏秦看破六国心态,采用“合纵”策略,通过游说各国,形成抗秦“统一战线”,求得了短暂安稳。但秦国通过变法,国力日渐强大,吞并各国、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势已成不可阻挡之态,加之六国各怀自保之心,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相互间历史介蒂颇深,在秦的武力威胁、许诺利诱、挑唆离间等多种手段作用下,六国的“统一战线”很快便土崩瓦解。 东汉末年,由于皇室羸弱,导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各方争做“老大”。寄身刘表帐室的刘备虽是雄心勃勃,但兵少将寡,兼之没有立足之“根据地”,一时难成“气候”,而孙权借助地理优势,偏隅一方,面对曹操势力渐强,灭刘吞吴之心昭然,迫于情势,孙刘决意建立抗曹“统一战线”。提出此项动议的首先是孙权帐下的鲁肃,史载,刘表死,鲁肃对孙权说:“肃请得奉命吊(刘)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刘)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由于刘备刚经长阪兵败,孙吴上下对联刘抗曹心怀狐疑。随后,鲁肃邀诸葛亮到东吴做劝说孙权的工作,诸葛亮对孙权说:“豫州(刘备)虽败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刘表之子)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州)、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于是,孙刘“统一战线”形成,取得赤壁之胜,三国鼎足之势初成。后孙刘联盟的破裂,看似由荆州借还引起,实质是双方没有共同利益,更没有共同纲领,联盟也就只是权宜之计。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方针,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胜利。这次统一战线的建立,由于中国共产党尚处“婴幼”时期,统战主体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处于被统地位,当作北洋政府在强大的北伐攻势下倒台后,由于国共两党分别代表着两个对立阶级,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弱肉强食,于是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四一二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面对日寇侵略升级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将其确定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最终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这次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爱国旗帜感召,民族利益至上,其成果是抗战获得胜利。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首创并极力主张的,但鉴于经过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遭到严重挫折,无力担当主导者职责,所以,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倡者是中国共产党,但其主导者是国民党主政的国民政府,因此,时刻存在着破裂的危险。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同时提出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 经过抗战八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得到空前壮大,其对民众的影响日益增强,已然形成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不可忽视的主导力量。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巨大分歧。由于各自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主张走新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国民党则要维护其既得利益,走以党代国的独裁之路。所以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尝试只能以内战取代。 针对国民党实行的独裁政治,中国共产党毅然高举民主建国的旗帜,与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建立起坚固的革命统一战线,经过三年艰苦奋战,最终获得政权。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主张的立足点分析 毫无疑问,第一次国共合作,幼弱的中国共产党处于“被统”地位,在以反帝、反军阀为目标建立的统一战线中没有主导权。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占领了东北,在民族命运岌岌可危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获得了全国各阶层的拥护。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这一阶段,尽管中国共产党仍未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导权,但却拥有和壮大了自己的发言权,并为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打响,中国共产党便先于欧美国家,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阶段。此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战争步步走向胜利的实践,逐渐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和思想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致胜法宝之一。 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迅速被国内两大阶级阵营之间的矛盾所取代。面对中国未来走向,中国共产党为当时局势划定了革命与反革命两条战线,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口号,以团结一切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力量。在这个时期,国内统一战线的主倡者和主导者实现了统一,都由中国共产党担当,这是统一战线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创建初期,面对国家尚未统一、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国外反华势力猖獗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又致力于在国内建立爱国的革命的统一战线,并确立了统一战线建设的基本标准,即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以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为我们这个新兴国家走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设和谐环境;在国际上加入以前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即社会主义阵营),以获得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后来的发展历史分析,上述两条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反右、反修为标志的意识形态斗争,先后破坏了这两条统一战线,特别是反右与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国内的统一战线受到了严重影响,造成了惨痛的教训。这个时期,统一战线的立足点偏离了爱国主题,而是被转移到意识形态方面。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才逐渐开始走上正确轨道。 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由此形成了国际统一战线发展的立足点。从后来的发展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性转折。 从历史发展分析,如何做到因时、因势选择和确立统一战线的立足点,事关统一战线的命运。 三、从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看其历史走向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从六国合纵抗秦到孙刘联合抗曹,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军阀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以致一度企望实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的统一战线,都说明一个基本道理:统一战线举什么旗帜,需要与时俱进,但其立足点需要建立在统一战线成员的共同利益上。邓小平同志在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认真总结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建立和发展三条统一战线的理论体系,即面向国内的“革命统一战线”、面向全民族的“爱国统一战线”,以及面向国际的“反侵略扩展的统一战线”,这条理论体系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全方位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因时、因势逐步发展和壮大了统一战线,使统一战线工作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向迈进。 对于一个执政党,如何处理党和国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党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做到和谐统一,由执政党主导下的统一战线才会有牢固的发展基础。 我们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国家尚未统一,国际上又面临着诸多反华“统一战线”的围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当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当扩大。”(邓小平)坚持奉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下的国内统一战线,在全民族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统一战线,在国际致力于建立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将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史记》 2. 《三国志》 3.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7.12.2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4.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5. 毛泽东《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1941.6.2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6. 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48.1.1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7.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8. 邓小平《在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1979.6.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9. 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979.10.1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
上一条:
组织发展工作是民盟事业重要的人才保障
下一条:
续写新的华章,再铸新的辉煌
|
|